农业无人机行不行,我们从一线调研了一下
种一块田,掰开揉碎了说,种田就四件事——耕种管收,也不难嘛。数不胜数的农业机械设备来解决,耕地,打田机耙地机;播种,插秧机播种机;收获,收割机采摘机;但管理,这个几乎占到农作物生长四分之三时长的环节,却往往劝退了不少人。
“管”这个环节,多以重复、繁重的劳动为主,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不得不“事事亲为”才能做好。就拿水稻为例,“管”就涉及到了中间数次的灌水、施肥、打药、除草等工种,比之于前端的耕地、播种,和后头的收获,更让农民劳心劳力。
相较漫长的农作物管理期和繁琐重复的工作,一方面劝退了农村里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也让留守的农民陷入两难——自己干,体力不行,请人吧,没人可请。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这也意味着过去10年里,每年都有约1600万农村人口涌向了城镇。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高收入的吸引,只会有越来越多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甚至定居;而现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以60岁左右的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为主,他们往往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
再过5-10年,等这批农村劳动者无法劳作之时,农业将进入无人种地的局面。
一些逆流而行返乡种地的年轻人,或许能提供一些想法和答案。
“种地太苦太累,没人愿意干”,两年前的杨世秀,应该不会想到自己现在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并且还在盘算着更多计划,比如组建自己的农业无人机服务队。
“以前都是背着喷雾器进地里打药,三十亩地全家人忙活一天也干不完,不仅效率低,药剂使用量高,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药剂对身体也不好。用上农业无人机,一天可以干800到1000亩,而且不受时间、体力限制,省时省力。”在农事生产的管理环节,农业无人机帮了杨秀世大忙。
随着农业无人机这些年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往需要专业飞手才能玩得转的农业无人机,慢慢的成为普通农民农忙时节的好帮手、好队友。“以前自己家没有农业无人机,靠别人家来帮忙撒药施肥,觉得特别好,但租用别人的得排时间,万一天公不作美还会耽误农时,自己就也买了一台农业无人机。”徐州农民孙会家里种植了一千亩左右的农田,买了自己的农业无人机后,有空也会帮周边熟悉的大户撒药施肥,解决自己的农活又帮了邻里,还能赚上一笔“外快”,乐哉。
农业无人机最打动农民的点,一个是效率提升了,在农作物生长期内,施肥、打药、除草都只有短短几天的窗口期,农业无人机可以高效快速的把活干了;另外一个,则是解放了农民,让他们劳作的双手可以不必时时刻刻困在土里、泥里。
“耕种管收”四个环节,农民都有了高效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干农活,真的可以轻松一些、高效一些,从“很苦”也能变得“有点酷”。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发展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偏低的状况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守好“三农”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国是,也是农业领域相关科技企业的肩头责任。
可以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农业科技企业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