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林火,看无人机在应急救援行业的安全性问题
近期,重庆持续高温,山火肆虐。8月25日,又传来在应急救援中使用无人机的好消息和无人机伤人的坏消息,令人喜忧参半。
首先,将无人机用于扑救森林火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值得大力推广。早期,无人机主要用于火场侦察和火点定位,随着技术进步,无人机的载重量和续航时间越来越好,可以在森林火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森林日常巡护,火场物资运投,无人机抛投水剂灭火,无人机在火场提供通信中继和通信覆盖等等。
无人机作为智能装备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甚至减少和杜绝救援人员的伤亡。应急部科技司在2020年的云南禄丰火场做过实验,就火场物资运输能力来看,发现往100米高度的山包上运输各种物资,一架无人机的运输效率相当于20个青壮年的背运能力。如果是往更高的山顶,例如往200-800米相对高度的山顶运送物资,无人机的效率相当于40-100人的运力。越是在恶劣环境下,无人机的优势就会更明显。2022年发生在墨脱的“3.07”林火,就是完全用无人机飞行100多架次抛投水剂作业,将3km外的林火完全扑灭。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大力使用无人机灭火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再谈一下安全操作的问题。人员距离无人机的安全距离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但是,我们可以粗算一下这个安全距离。假如,无人机的起飞和降落时的速度4米/秒,在出现意外的时候,假设平飞速度也是4米/秒,人的反应速度为2秒,在15米距离上,会留下约2秒的躲避时间。
所以,有一些专业无人机公司要求的安全距离为操控员距离无人机15米,人员基本是安全的。同理,在起降的过程中,无人机高度降低到离地面15米以内的时候,或者说,距离无人机半径15米的球形区域内,不能有人员存在。总之,在应急救援行业,作为智能装备的无人机会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不同的无人机必须专业对口,规范操控。无人机不论应用于什么行业,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最后,向勇敢参与扑救重庆森林火的所有无人机厂家和无人机技术人员致敬!